从“听话”到“对话”,我们的家庭关系进化论
发稿时间:2025-10-24 09:57:00 来源: 中国青年报
“妈,我决定考研了,但不想考本专业,想试试社会学。”
电话那头沉默了十几秒后,传来声音:“社会学?以后能找到工作吗?你本科的专业不是挺好吗?”
“我知道,所以我考虑了很久。你先听我说,主要是我很喜欢……”
这是我的一个同学小月和母亲的一次通话。如果放在一年前,这场对话可能会以她的妥协或一场争吵告终。但这一次,她破天荒地没有感到烦躁或退缩,而是心平气和地向母亲解释自己的兴趣所在和未来规划。在沟通过程中,小月惊讶地发现,面对可能产生分歧的重大决定,她竟然在努力说服母亲,而不是像过去那样“通知”或“求得同意”。那一刻,她意识到,自己和父母的关系,正在从“教导”与“听从”,走向一种更平等的对话。
20岁左右的年纪,是很多年轻人家庭关系的转折期。随着升学和就业,原本熟悉的相处模式逐渐失效。脱离旧巢,雏鸟先学会的是如何独立飞翔。到外地上大学后,许多事情不再有父母在旁协助,我们必须尝试独立解决日常大大小小的问题。
生活能力的提升,让我们更有底气去面对选择;在大学中接触到的不同人群和思想,也推动了我们眼界的扩展与观念的转变。高等教育给了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,也让我们逐渐能够以独立姿态面对这个世界。与之相伴,我们在家庭关系中的“主体性”慢慢萌芽。
人类学家项飙认为:“主体性不是说‘我很厉害’,而是我清楚我与世界的关系,我看到了什么,哪怕看法不对,也要把自己想清楚。”这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。具体到家庭关系中,它意味着要耐心地观察、思考与理解。
我的一位舍友小赵就曾烦恼父亲的“唠叨”——嫌她“不会过日子”。直到独自管理生活开支,一次次超支的窘迫让她意识到,父辈的“精打细算”里,藏着生活的智慧。对她而言,“听话”不再是被迫的顺从,而是一种理解后的认同。
通过观察与思考,我们理解了父母行为逻辑的由来,也学会在其中筛选、吸纳,形成属于自己的价值判断。
主体性的形成,是双向互动的过程。在理解父母的同时,我们也渴望表达自己。不是为了争对错,也不是发泄情绪,而是希望让对方知道“我们为什么这样想、这样做”。当双方都尝试理解时,新的关系模式才可能出现。如今,我们依然会为家庭琐事与父母斗嘴,也会就严肃的社会议题和他们展开辩论。但这些争论不再是冲突,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。
我们意识到,父母也是第一次经历这个时代,也有他们的惶恐和局限。过去,他们走在我们前头,引领我们认识世界;如今,飞出旧巢、在新世界探索的我们,也能在某些时刻反过来成为他们的向导。当我们教会母亲使用视频剪辑软件,看她略显笨拙地完成第一个作品时,那份成就感与亲近感,让人真切地感到一种角色的互换:我们在教,他们在学,而这一刻的陪伴,比任何语言都温柔。
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家庭中练习出的“对话”能力,也影响着与他人的相处方式。无论是在同学合作关系中,还是在亲密关系里,我们都能将这种理解与倾听的习惯延伸出去。它让我们在复杂的人际网络中,既能看见自己的需求,也能看到他人的立场。我们不再幻想找到完全“同频”的完美对象,而是学会在不同频率中找到共鸣。
正是因为我们开始独立,才有能力重新理解“家庭”这个概念。就更大范围的人际关系而言,当我们不仅是子女、朋友、爱人,还是能够平等对话、相互理解的独立个体时,我们也真正做好了准备,去拥抱复杂而丰富的世界。